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0年12月29日> > 总第202046期 > C6 > 新闻内容
用“绣花”功夫诠释工匠精神 ——记全国劳动模范、西山煤电集团镇城底矿通风科监控队副队长马黎明
新闻作者:本报记者 侯改兰 王丽 通讯员 刘文芯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9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是一名年轻的“80后”矿工,也是一名普通的安全仪器监测工,矿区的生活气息养育了他勤勉奋进的性格。这是一名七尺男儿,在工作中他的细心可能都要超过女子,他可以循着线路一寸寸地查找,找不出故障绝不罢休。他耿直的个性为人所称赞,他精湛的技术让人叹为观止,他敬业的精神让同行心悦诚服,他发挥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的年轻矿工投身技术“较真”中。他就是西山煤电集团镇城底矿通风科监控队副队长马黎明。
  
再难的难题也怕认真的人
  马黎明从事的工作其实并不特殊,日常除了监视井下各类有害气体的变化情况,以及安装、调试安全监测系统和设备外,余下的工作就是对安全仪器进行维护和检修。但把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确保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转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能否快速、准确地发现并排除故障则是最大的难点。
  整个监控系统包括7台计算机、60台监控分站、各类传感器372个,还有14千米光缆、50千米电缆。一台最普通的传感器也有两块电路板,数百个电子元件,任何一个元件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设备发生故障。
  以往的经验和做法自然是能修则修,修不好就换新的,似乎顺理成章。有一天,他看着库房里堆满了坏的传感器,便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一定要把常用的安全仪器中每一块电路板画出来,弄清楚每一个电子元件的作用,并测量出技术参数,以更好地做好维修工作。
  然而这项工作难度太大了,设备仪器的生产厂家很少提供电路板设计图,即使有图纸,上面也不会标注关键的技术参数。怎么办?面对困难,马黎明的钻研劲儿就上来了。没有图纸,自己画!没有参数,自己测!遇到难题就从书里找答案。从那以后,他天天把电路板带在身上,一有空闲就投入到电阻、电容、电感的世界里,吃饭时手里拿的是电路板,睡觉时满脑子是技术参数,常常投入到忘我的境界。
  一天又一天,一笔又一笔,终于他画出了全部34张电路图,而这些图基本涵盖了各类传感器中电路板的结构类型。工友们说:有了这34张电路图,就好像孙悟空有了太上老君的秘密法宝,排除故障,维修检测,变得更加容易上手,也大大节约了系统维护成本。
  
再微小的故障也逃不过“火眼”
  实现瓦斯监控零中断、零误报是马黎明的工作目标。如今,他对电路元件做到了“一摸准”,对主要参数和技术性能指标做到了“一口清”,对查找和排除故障做到了“一手灵”。每次遇到困难,他总能想出既节省时间又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一次,工作面瓦斯传感器发生中断,工作人员打开接线盒重新连接,运行几小时后,故障又发生了。从早班到夜班,同样的问题连续发生。如果短时间内解决不了,就会引起瓦斯故障断电,工作面停产事小,影响安全生产则后果不堪设想。马黎明到现场仔细查看后,发现是在电线的某个部位发生轻微短路。然而巷道几百米线路,故障点在哪里呢?他和徒弟顺着线路一米一米地检查。井下环境差,电线外面包着厚厚的煤泥,他担心戴着手套影响判断,索性摘下手套,用手从外往里摸。终于,在靠近工作面的地方,他们找到了故障点,电线上有一个被钢丝扎过的针尖大的小眼,就是这个小眼造成了电源线和信号线似接非接的轻微短路。此时已是5个小时以后了。徒弟王延冬说:“和师傅一起查线路,比女人绣花还要认真细致。”
  
再不兼容的仪器也要“服水土”
  井下安全仪器越来越多,但有些并不适用,其原因不是原设计有缺陷,就是产品性能与井下环境不匹配。这些年,马黎明把一多半精力放在技术革新上。他自制了基于音频接口的声光报警控制电路,设计成了煤矿安全地面监控系统声光报警音箱,使监控系统中出现的异常报警信号以声音和光两种形式同步提醒作业人员,且不受软件匹配的限制;他与同事一起研制的语音报警断电功能测试仪,用于技能比武和教学实验,解决了以前用220伏灯泡测试断电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且省钱、安装方便;他自制的电流电压测试仪,把它安装在分站与传感器连接的线路中,即可判断出分站是否超负荷;他带领工作室成员,经过创新设计、研制的矿用风筒风量一体化开关传感器,解决了以往传感器无法监测线路故障和不能单独使用的问题。
  这些年来,马黎明的创新成果多达50多项,他带领监控队修复各类传感器1000多台,排除监控系统故障及事故隐患500多起,为企业节约费用100余万元。
  马黎明利用业余时间编制了《KJ75N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培训材料》,还自制了一套“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模拟实验台”,使该矿监控队职工的技能操作水平大幅提高。通过传帮带,马黎明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术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手把手地教给同事。一时间,比学赶帮超在队里蔚然成风,全队职工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他的徒弟还在西山煤电公司的技术比武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载誉归来的马黎明说,自己只是千千万万矿工中的普通一员,能得到这至高的荣誉归功于矿山的培养。他会加倍珍惜这个荣誉,把从人民大会堂所感染的“精气神”,融入到余生“只有加油站,没有终点站”的工作中,用干劲、闯劲、钻劲鼓舞更多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