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能源史:危机与希望 《人类能源史:危机与希望》是2009年1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阿尔弗雷德·克劳士比。 书中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太阳的赏赐”,讲述了人类最初对能源的利用。火的出现让人类能够在冬季生存、抵挡食肉动物,烹煮食物有助于人类健康,也增强了人类之间的亲近感,进而形成部落。耕种的出现则是因为巨型动物消失、人口压力增大,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共同进化促使了大规模人口和复杂社会的诞生,增加了对自然力的需求。 第二部分“化石能源时代”,介绍了煤炭、石油和电的发展。随着对能源需求的增加,木材等传统燃料逐渐无法满足需求,煤炭因高热值、分布广等优点成为主要能源,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更是大幅提升了生产力。19世纪末,石油以更高热值、更易运输等特点,于20世纪60年代取代煤炭成为第一能源,带动了汽车、航空等工业的发展。同时,电的发现和应用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从电报、电话到城市照明、电气化铁路等,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然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也释放了大量污染物,带来了环境问题。 第三部分“第三个千年之交的能源”,主要探讨了核裂变与核聚变。二战期间,第一个原子核裂变实验开启了人类对核能的利用,但核能也存在拆除和建造成本高、放射性废料处理困难等问题。核聚变是太阳核心一直进行的反应,人类也在不断探索冷聚变、惯性约束核聚变等技术,但目前尚未完全掌握。作者指出,人类目前的生活方式依赖化石燃料是不可持续的,人口仍在增长,能源需求将更大,我们需要做好准备,迎接能源领域的新跨越。 中国电力与能源 《中国电力与能源》是2012年4月9日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振亚。 书中提出了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路和路径。要树立大能源观,统筹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能源发展方式和国际竞争格局转变。推动能源发展方式转变,需坚持能源开发与节约、传统与新能源开发、国内与国外资源利用、优化能源布局与输送方式、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五个并举”,实现能源战略转型。 文中还阐述了电力在能源战略中的中心地位。电力特性、资源禀赋和能源发展规律决定了其中心地位,抓住电力就是抓住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电力为中心推动能源发展,要把电力平衡作为能源平衡支撑,发电作为一次能源转换方向,电网作为能源配置平台,提高电气化水平作为优化能源结构和效率的举措,实施“一特四大”战略作为电力发展核心任务。 此外,本书还对能源开发利用、输送和配置、终端消费、市场、预警与应急、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保障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在能源开发利用方面,要贯彻安全、集约、高效、多元、清洁原则,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开发水电、核能、新能源等。在能源输送和配置上,要构建一体化现代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发挥电网优化配置能源资源的功能。对于能源终端消费,要提高电气化水平。在能源市场方面,要完善市场机制,建立健全监管体系。能源科技创新要为能源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能源可持续发展保障则需要从政策、制度、人才等多方面着手,确保能源的可持续供应和发展。 另类能源 《另类能源》是2004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马雷克·瓦利西维茨。 书中指出,现代社会高度依赖能源,然而传统化石燃料如石油和天然气等储量有限,且在使用过程中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例如,燃烧化石燃料会释放大量的污染物,导致空气质量下降、酸雨等问题,还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面对未来电力需求的增长趋势,书中详细阐述了世界各国面临的能源挑战。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能源需求不断增加,而传统能源的供应却日益紧张;另一方面,环境保护的压力也迫使各国寻求更加清洁、可持续的能源来源。为应对这些挑战,目前全球正在进行一系列的技术革新。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多种另类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这些能源具有可再生、清洁等优点,有望成为未来能源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太阳能可以通过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种方式被利用,为人们提供热水、电力等。风能则通过风力发电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在一些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风力发电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能源生产方式。此外,书中还对核能、氢能等未来新能源进行了前瞻性介绍。核能具有能量密度高的优点,但也存在核废料处理和核安全等问题;氢能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清洁能源,但其生产、储存和运输技术仍有待进一步突破。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对当代最紧迫的科学议题,能源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开发和利用另类能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而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为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