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城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上,戏曲艺术犹如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而在戏曲界,有一位德艺双馨的人物——文井先生,他默默耕耘,为晋剧的发展奉献了一生。一次机缘巧合,我有幸得以拜谒这位令人敬仰的前辈。 故事要从交城县晋剧团团长米志涛说起。她第二次约我喝茶品茗,这次邀约已不是单纯的礼貌之举,而是诚心相邀。米志涛出身戏曲世家,父亲曾是文水县煤矿晋剧团的团长,是热爱晋剧的老戏骨;母亲则是她走进梨园的启蒙老师。米志涛在戏曲的熏陶下成长,父母对戏曲的热爱仿佛遗传密码,注入了她的血液。少年时,她顺利考入吕梁戏校,毕业后成为交城剧团的一名晋剧小生演员。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四功五法,她样样精通,表演技艺炉火纯青,荣获全国地方戏剧“映山红”大奖。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交城这片土地,正是培育戏曲人才的“淮南”沃土。晋剧名家宋转转同样从这里走出,她以独特的转转腔唱响《杏花酒仙》,成为“杏花奖”得主,誉满三晋大地。在群星灿烂的交城,还有一位文井老师,他是指导宋转转、米志涛成才的恩师,是集导演、作曲、编剧于一身的晋剧团导演,更是为交城戏曲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幕后英雄。 茶虽未喝足,但其余味悠长,而文化戏曲的馨香更是在心中久久飘荡,激励着我们驱车前往拜谒文井先生。米志涛带着我们一行4人,在交城县城的一个小区居室里,终于见到了他。 走进室内,一股浓厚的文化底蕴扑面而来,整个房间显得室雅人和。正面的六扇屏和旁边金黄色的荣誉牌匾格外醒目,牌匾上写着“人民艺术家——文井”。这时,从书房里走出一位精神矍铄的学究模样的老人,他鹤发慈颜,语速沉稳,言语间风趣幽默。 “您,老艺术家。”我满怀敬意地说道。 “搞了50年艺术,现在退休在家喽。”他沉稳地回应,话语中透着低调与谦虚,瞬间让原本拘谨的我们放松了下来。文井这个名字,让我肃然起敬,文化的井,多么富有诗意,在我心中,它就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然而,当我向他请教名字含义时,他却谦虚、调侃地说自己是喜欢文化的井底之蛙。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说话要软,做事要硬。”文井先生正是这样践行的。其实,他原本姓温名谨,改名是出于对父亲的纪念。他的父亲温耀高,艺名“文明丑”,是祁太秧歌的名老艺人,也是交城秧歌的创始人之一。他改姓“文”,就是为了继承父亲的艺业,而他也用一生兑现了这份承诺,全身心投入到晋剧事业中。 在戏剧圈外,观众往往追捧那些唱红的戏剧明星,而文井先生这样名扬三晋戏曲圈内的大导演却鲜为人知。但在戏曲界,他培养出的获得戏曲大奖的徒弟可谓群星灿烂,他对晋剧艺术的贡献不可磨灭。 正事谈完后,我们与先生一同就餐。餐桌不仅是享受美食的地方,更成为了交流人生趣事的百花园。美酒佳肴飘香,人们的谈兴渐浓,可大家的故事都比不上文井先生讲得妙趣横生。 有一次,一位老太推着半身不遂的病人晒太阳,正好遇到先生和熟人路过。熟人认识老太太,便想确认自己的猜测,刚开口“你推得是……”还没等老太太回答,先生就抢过话来:“推得是银行卡!”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还有一回,一位老人重度肺气肿,在外坐着张大口吸气,声音像烧煤的火车,呼哧呼哧的。有人调侃问:“你吸啥?”先生在场,严肃又不失幽默地回了一句:“吸退休金!”引得听众捧腹大笑。他解释说,像这最后一句,在戏曲里是专业术语,叫“抖包袱”。从这些故事中,便能想象出先生导演的戏,一定细腻、逼真又有趣,能把快乐传递给每一位观众。 不知不觉,几个时辰过去了,大家谈得十分投机,乐此不疲。因为三观相合、言语投缘,我们都流连忘返。若不是考虑到先生年事已高,大家真想尽兴地聊下去,聊到夜阑人静、三更人定,聊到雄鸡报晓、日上三竿。但先生已是耄耋老人,精力有限,我们只好带着未尽的兴致,相互告别回家。 回到家时,天空中皎洁的上弦月已接近椭圆形,屈指一算,今日农历十三。月有阴晴圆缺,然而人与人之间因戏曲、因对文化艺术的热爱而产生的情感,却总是在追求圆满。这次拜谒文井先生的经历,也成为了我心中一段圆满而珍贵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