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5年02月25日> > 总第202283期 > B2 > 新闻内容
记忆中的萍乡爆仗
新闻作者:王小军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25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过年的时候,最喜欢的是放爆仗。特别是放萍乡爆仗。

  有人说,放爆仗应该是叫放鞭炮、放鞭、放炮或者叫放炮仗,但在我们那里就叫放爆仗。大过年的,没有必要较真。就像有人说,你一个长治的,放什么萍乡爆仗,只因我家有亲戚在萍乡,有渠道、有途经、有门路。但放爆仗现在已经成为记忆,春节是全面禁止燃放的,只能在记忆中回味、回想和回念。

  放爆仗只能在书籍中回味。早在宋朝,孟元老就在《东京梦华录》卷七中详细记载: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出场凡五七对,或以枪对牌、剑对牌之类,忽作一声如霹雳,谓之“爆杖”。瞧,“爆仗”一词,可不是凭空而来,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更在经典古籍中留下清晰印记。通过《东京梦华录》这样的经典文献,我们可以看到爆仗在中国历史中的深远影响和文化意义。

  《东京梦华录》详细记载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风土人情,其中对爆仗的描述反映了当时人们在新年或其他庆典时燃放爆仗的习俗。爆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最初人们燃放爆仗是为了驱赶邪灵和恶鬼,后来逐渐演变为庆祝和祈福的象征。

  爆仗的声音响亮,如同霹雳,象征着驱邪避灾,迎接吉祥。这一传统延续至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在春节等重大节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著名作家冰心1923年12月6日在圣卜生疗养院,威尔斯利《寄小读者》通讯十中也写道:我尤记得去年在北京的一次“童火晚会”,那夜,我是多么快乐呵!那夜,正是中秋,我在楼上,打开窗户,天上是满布着的闪烁的星,地下是一片的爆仗声。大家在这光明世界中,尽欢而散。如今呢,我却在这几百里外的山中,只有寂静与我相伴。这里,做梦也看不见爆仗。只有从远处,送来几声犬吠,偶然打破了山中的寂静。这里提到两处“爆仗”,反映了她在异国他乡时对故乡文化的深切怀念。爆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承载着节日的喜庆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冰心通过这样的描述,表达了她对祖国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寄小读者》是冰心写给孩子们的一系列书信,内容充满了对自然、生活和祖国的热爱。她在信中常常回忆起故乡的风俗习惯,爆仗便是其中之一。这种对传统节庆活动的怀念,不仅体现了冰心对家乡的深情,也让读者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冰心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爆仗不仅仅是一种节日习俗,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连接着海外游子与故乡的情感纽带。这种情感的传递,使得爆仗在文学作品中也有了特殊的意义。

  放爆仗可以在年味中回想。就在国人都在感叹过年没有年味,年味成了稀缺品。没有了燃放烟花爆仗这个特有表征,嗅不到那股硫磺味,感觉不到驱散了妖风雾气,春节必然会变得冷清寡淡而毫无年味。其实,年味是长辈们给我们的,现在我们成为了长辈,却没有了创造年味的能力。满天的硫磺味,人们不认为是污染,尽情享受、尽力深呼吸;满地的爆仗皮、人们不认为是垃圾,铺满小院、整铺一春节。不要用所谓的科学来解释和管理人们的亲情和信仰。五里八庄的,他和他是连襟、她和她是姑嫂,不出6个人,小小村庄就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你说我好,我也不说你歪。村就是那么大的一个小山村,只要有亲情存在,就有期待、期盼和期望,年就有一直在,春节的年味,永远歌声依旧。

  记得我们村大队支书在大喇叭上嘶声竭力地吼叫不让放爆仗,可是除夕12点刚到,在村西的奶奶庙上,抢头香、放第一挂鞭,第一个爆仗的就是他,一样没有落下。

  甩开胳膊漾开手,干部咋走咱咋走呗。干部响应号令行动快,老百姓当然得紧跟。所以12点一到,全村统一行动,开始集中燃放烟花爆仗大比拼,烟花爆仗的响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彻夜不绝。有人戏说:山西一年的鞭炮、爆仗可以够俄乌战争打一年,不知道也无法进行统计,但是每家每户满院子的爆仗皮是红彤彤一片、甚是喜悦、喜庆和喜欢。

  还记得除夕的清晨,阳光刚刚洒在屋顶的瓦片上,噼里啪啦的爆仗声便如潮水般涌起,此起彼伏,不绝于耳。那声音,是如此的清脆、响亮,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最激昂的交响曲,宣告着旧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大人们早早地起床,将准备好的爆仗整整齐齐地摆在门口,点燃引线的那一刻,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期待的笑容。孩子们则躲在远处,双手捂着耳朵,眼睛却紧紧地盯着那跳动的火花,兴奋地尖叫着。夜幕降临,乡村被黑暗笼罩,然而,这黑暗却无法掩盖爆仗的光芒。一束束烟花冲向夜空,瞬间绽放,如同一朵朵盛开的花朵,将整个天空装点得如梦如幻。红的、绿的、黄的、紫的……各种色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

  爆仗的硝烟渐渐散去,那噼里啪啦的声响却仍在心头回荡。它带着岁月的温度,裹着人间的烟火,成为记忆里永不褪色的温暖篇章。未来的日子,或许会有风雨,可每当想起这爆仗声声,心底便会涌起无尽力量,支撑着我无畏前行,奔赴下一场盛大的生活烟火。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