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的《中国能源转型:走向碳中和》发布会在北京召开,该书提出了五个主要观点、协同发展的五条技术路径和四项建议。提出了加快发展依托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绿色氢能和绿色甲醇,作为化学储能与碳中和的主要形式,二氧化碳制绿色醇醚燃料受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平介绍,以中国的市场规模和潜力,碳中和将成为一个万亿级的新兴产业,为中国经济的升级转型提供新的增长点。能源转型不是以减缓发展为代价,而是要通过创新能源新技术、创造能源新业态,来推动经济更好、更快、更绿色的发展。需要在满足经济与民生对能源需求的前提下,推动在经济上合理和安全稳定的前提下从高碳化石能源为主向碳中性能源、低碳能源和高效能源的转型。
该所能源安全与新能源研究室主任刘强介绍,《中国能源转型:走向碳中和》主要观点有五:一是高能源效率、高可再生能源比例、绿色甲醇、终端煤炭替代相结合的转型路径可以实现2060年之前碳中和的目标。二是通过节能实现减排是最经济、最直接的路径。三是发展低碳和高效能源,降低高碳能源比重,为实现碳中和减轻压力。四是碳基能源的循环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五是生态固碳。
实现30~60碳中和/碳达峰目标,需要发展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体系的优化路径,需要以下技术路径的协同发展,一是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二是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增长。三是煤炭替代,包括能源电力部门的煤炭替代和终端能源消费部门的煤炭替代。四是储能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五是加快发展依托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绿色氢能和绿色甲醇,作为化学储能与碳中和的主要形式。
为实现新能源的良性有序发展,在不影响能源电力体系安全供给,不明显增加经济成本的约束下按计划逐步实现双碳目标,该书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发展碳中和产业技术体系,争取2025年左右实现碳达峰。二是发展新能源与碳中和技术与产业体系。三是切实推动能源转型,为新能源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四是出台相关政策保障措施,扫清能源转型的机制障碍。
工信部甲醇汽车推广应用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魏安力指出,化工是煤炭替代的重点,要推动石油、煤炭工业从能源产业向化工产业的转变,同时加强化工过程所产生能量的能源化利用,即能化共轨生产模式。
魏安力表示,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非碳能源与碳中和能源(二氧化碳制绿色醇醚燃料)应占到总能源消费的50%以上。甲醇应用是碳中和应用的重要节点,有效地把氢能、碳循环、电能替代、燃油替代技术结合在一起。同时,它还有运输方便、高效的优势,避免了大规模管网基础设施建设的约束。以绿色氢气和工业排放二氧化碳为原料生产甲醇和后续的醇醚燃料,既可以有效解决储存输送的难题,也可以有效实现二氧化碳的固定和循环,这一路线将成为未来实现碳减排与碳中和的主要技术路径。
魏安力强调,要加快推动天然气和甲醇等低碳清洁化石能源对煤炭、石油等高碳且环境影响巨大的能源的替代。建议,加大能源体系的市场化改革,降低氢能、甲醇的市场进入门槛,把甲醇从危化产品目录中去除,鼓励下游企业实现从煤炭、成品油向醇醚燃料的转换。(闫德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