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我省首个薄煤层智能化工作面,向安全高效、绿色发展的智慧矿山迈进;
推广实施“110”工法切顶卸压沿空留巷工艺,开创高瓦斯矿井应用先河;
建设空中输煤“专用通道”,产煤不见煤,运煤不见渣,打造绿色矿山环保新名片;
……
乘着我省国有能源企业改革重组的东风,寺河煤矿二号井深入践行晋能控股集团“创新、绿色、卓越、高效”企业精神,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着力落实晋能控股煤业集团“抓改革、抓发展、抓市场、抓落实”四大抓手,把智能化建设作为厚植煤炭产业发展优势、应对变革挑战、赢得发展先机的重要战略部署,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效率推进,让创新、绿色、卓越、高效进程在寺河煤矿二号井“倍速前行”。
智能为“基”转变“黑与白” “井下现场准备完毕,可以启动,请指示”“地面操控员,请启动”……在寺河煤矿二号井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地面操控员轻点鼠标,百米井下的胶带输送机、破碎机、转载机等依次启动,省内首套薄煤层智能化采煤机组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滚滚乌金通过传送带缓缓运至地面。
我省为深入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安全、高效、智能开采,促进全省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改造的部署,开展煤矿智能化改造试点及绿色开采技术试点示范,明确智能化建设目标,并确定50个单位先行建设。寺河煤矿二号井作为试点单位,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建成了山西省首个薄煤层智能化工作面,为今后我省发展薄煤层智能化工作面乃至智慧矿山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米多高的煤层,以前我们都是弯着腰跑来跑去,一个班下来累得腰酸腿疼。现在全是自动化,干活少了效率高了,劳动强度降下来了,人的幸福感就上升了。人们印象中一下井全身黢黑、脸都看不见的情况,现在也得到了根本性改观,我们也是‘白领’了。”提起智能化工作面,职工脸上的笑容说明了一切。寺河煤矿二号井94316工作面平均煤厚只有1.1米。智能化生产将人工现场操作转变为设备自动控制为主远程干预为辅,人工在遇到特殊地质条件时协助干预的新模式,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目前,生产工序只需2人远程操控,2人工作面巡视,比普通工作面减少5人,每个生产班平均增加三刀煤。产量从原来的每月3万吨提升到每月6万吨,效率整整提升了一倍。
“我们在煤矿工作的,最担心的就是安全,尤其是高瓦斯矿井。用了这套设备之后,用工少了,从安全角度说是大大提升了。”寺河煤矿二号井安全管理部负责人赵栋玉说道。智能化系统真正将职工从采煤现场解放到安全的控制室,有效提高了现场作业安全系数。
寺河煤矿二号井以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为方向,坚持打造安全高效绿色智慧化精品矿山。不仅是智能化的工作面,智能化的应用在整个寺河煤矿二号井可以说是无处不在。“110”工法切顶卸压沿空留巷工艺,开创了集团首家高瓦斯矿井成功应用的先例。对矿井主运系统的集控改造,采取“远程监控+集控+巡检”模式,实现了原煤运输系统的集中控制。此外,其他各系统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也取得成功并通过验收。目前,井下水泵房、压风机房已实现无人值守,电力监控系统稳定性进一步提高。该矿300万吨/年选煤厂是全国首家300万吨/年智能化选煤厂试验项目,其自动化装车系统为全省第一;配套的“空中输煤管廊”——华昱一体化项目洁净输煤工程,全长8.4公里,创400毫米管径单机长度亚洲之最。
更让人期待的是,下一步寺河煤矿二号井将顺应发展趋势,加快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步伐,按照无人则安、少人则安的思路,坚持立足矿井实际,在解放生产力、提高用工效率、改善员工作业环境、保障安全生产上下功夫,优化布局,奋力走出一条生产规模化、装备现代化、资源利用高、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的新路,努力打造生产高效、管理协同、绿色经济的一流示范智慧矿山。
专列为“媒”连通“黑与绿” 一条全长8.4公里的蓝色密闭式“空中输煤管廊”在半空中蜿蜒前行,远远望去,犹如空中专列,纵横在蓝天青山之中。这座架在寺河煤矿二号井与华昱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之间的“空中专列”,自开工建设以来,以其清洁、安全、环保、经济、高效的产业特点,备受关注。
从华昱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到寺河煤矿二号井,省道332线是必经之路,这条路是双向两车道,道路窄、车流量大,时常会有堵车现象。华昱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每天正常需要约4500吨煤炭,若用汽运方式运输,每天需要300多车次在两个单位之间繁忙奔波,省道332线时常会出现拥堵加剧的情况。且以往卡车这种传统公路运输方式,在煤炭装卸、转运过程当中费时费力,还容易散落损耗,运输过程也有扬尘和汽车尾气污染。此时,探索新型洁净煤炭运输方式已事不宜迟。
寺河煤矿二号井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主动投入到打造“蓝天白云”工程中,斥资24662.65万元建成山西省“单条皮带400毫米管径第一长度”的一条空中输煤管廊。华昱一体化项目洁净输煤工程作为晋城市重点建设工程,主要解决华昱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高硫煤洁净利用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原料煤和燃料煤的运输问题,缓解公路和环保压力而修建的一条运输走廊。输煤工程输送能力为300万吨/年,起点为寺河煤矿二号井选煤厂,终点为华昱公司一体化项目原料煤储运装置,全长约8.4公里,项目共精确安置338个支撑点,在最高28米的空中架设8000多米长的运转皮带机。项目运行后,可实现每小时1000多吨原煤的快速传输。按每年240万吨的运输量计算,可每年为寺河煤矿二号井节约运输成本1800万元,为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
这条“空中专列”真正实现了“原煤不落地,煤从空中走”的目标,原本的“天方夜谭”在寺河煤矿二号井悄然实现。这条绿色走廊从根本上改变了目前商品煤单一的汽运模式,避免了以往煤炭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污染,实现煤炭的安全、洁净、环保、节能、高效运输,真正打响“蓝天保卫战”,引领该矿迈向绿色发展新阶段。
这条“空中专列”的投运,革新了煤炭运输方式,对进一步带动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寺河煤矿二号井将以此为契机,以点及面,进一步探索突破,做好“煤”文章,争做智能绿色产业示范者,不断擦亮矿山“环保”的名片。
安全争先搏击新未来 他们是电与火的播种者,他们穿越深邃的井下,把崇高与使命、责任与担当,一同融进血液、融进心窝,用信念与执着浇筑文明、浇筑卓越、浇筑现代化煤矿企业的恢弘与壮阔。在寺河煤矿二号井,大布局、大系统、大装备,一个“大”字掀起一场煤矿工业的革命;高端装备集聚、高新技术集成、高优资源集结;一个“集”字,释放出“高、新、优”组合的强烈效应,释放出让煤矿职工心心念念的“安全”二字。
抓安全,重安全。寺河煤矿二号井认真贯彻落实晋能控股集团各项安全措施,认真执行“安全生产30条规定”和“安全生产‘红线’管理规定”,致力建设大安全系统,构建安全长效机制。为此,成立了以矿长、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安全生产委员会,以加强岗位流程标准化为抓手,提升现场动态达标水平,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实现安全生产。
寺河煤矿二号井不仅在大安全系统方面下功夫,更在提升员工现场管控能力、建设完善风险隐患双控机制、安全文化建设等方面做文章,开创了具有寺河煤矿二号井特色的安全管理模式。
提高员工现场管控能力,首先就是提升安全思想,每月由矿长组织召开一次矿长安全办公会、由安全副矿长组织召开一次安全工作例会。其目的就是统一思想认识,分析安全形势、找准问题短板、消除隐患漏洞,让各级人员始终清醒地认识到安全是矿井发展的第一要务、干部的第一担当、职工的第一福祉。针对瓦斯、水害、顶板、提升运输等重点难点及薄弱环节的安全管理,寺河煤矿二号井始终立足重点、把握关键,领导干部坚持亲自抓落实,坚持做到“三查、三严、六到位”,坚持抓大管小,排查隐患,杜绝各类事故。
为建设完善风险隐患双控机制,寺河煤矿二号井大力推进安全风险预控,落实重大安全风险公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落实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将风险辨识结果纳入规程措施、灾害预防处理计划和应急预案,落实管控责任。
抓安全重在抓准备。寺河煤矿二号井通过强化“三不放心”管理、各类安全宣传教育、借助技能工作室平台等手段,不断推进职工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转变。他们根据每月安全绩效情况确定“不放心人员”“不放心区队”“不放心头面”,针对“不放心头面”“不放心区队”加强现场和全面监督检查,针对“不放心人员”认真开展帮教工作。以“甄晋强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以机电人员素质提升方案、技术岗位人员技能提升方案为依托,大力开展岗位人才强化培训,令广大职工安全操作水平和业务技能得到了有效提高。
一个个事例,一组组数据……寺河煤矿二号井把点滴进步和一次次的突破,累积成惊人的跨越,助推了传统行业现代化的壮阔起航;用激情和智慧燃烧的焰火,喷薄出大超越的豪情万丈;用“智能、绿色、创新”的轰鸣引擎,为打造高科技、高效率、智能化、环境友好型现代能源企业的晋能控股集团贡献寺河煤矿二号井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