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0年08月18日> > 总第202028期 > C5 > 新闻内容
献身煤海不言悔 ——记潞安集团漳村煤矿“最美复转军人”、综掘二组副队长张国清
新闻作者:通讯员 牛燕平 郝宏飞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18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军歌嘹亮,军旗飘扬,手握钢枪,戎装在身……”时光已逝二十载,但是从军的点滴依然时常出现在他的梦境中;如今的他虽然躬耕在百米井下、采煤一线,身披蓝矿服,但曾经作为一名军人,硬朗的作风,果敢、刚毅、执着永不服输的坚强意志永远浸润在他的骨子中,流淌在他的血液里,他就是潞安集团漳村矿复转军人、综掘二组副队长张国清。
  
部队熔炉百炼成钢
  每一个男儿都有一个绿色从军梦!经过个人努力,不久后的入伍季,张国清如愿成为了一名武警。当奔赴齐齐哈尔的列车启动的那一刻起,他也开启了自己崭新的人生。
  众所周知,东北的冬季格外寒冷。在入伍后的前三个月集训中,白天零下二十多摄氏度是家常便饭,晚上最冷能达到零下三十摄氏多度,在这滴水成冰的日子里,无数次紧急集合,负重五公里武装越野,队列军姿……虽然也身着防寒服,但依旧抵挡不住那刺骨的寒风。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无数个熄灯号和起床号中张国清度过了一个个平淡却充实的军旅日子,他也在“服从是军人的天职”的感召和磨砺中完成了一个从社会青年向合格军人地转变。果敢、刚毅、执着成为了他个人鲜明的标签。
  2000年,张国清恋恋不舍地告别齐齐哈尔武警支队,脱下了那身绿色军装。想到年迈的父母和无数次萦绕在梦中的故乡,他转业回到家乡——长治市,选择了漳村煤矿,选择了那身蓝矿服。
  从绿色军旅到黑色矿山,从人民子弟兵到矿工的转变和落差,也让曾经心怀梦想的他有过失落。很多同他一起入矿的战友打起了退堂鼓,有人干脆选择离开了这里。对张国清而言,对自己前途的美好憧憬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也曾经让他一度萌生放弃的念头。正是在这个人生的关键节点,师傅看出他的心事,便约他喝酒谈心,倾诉他未能完成的从军遗憾,一起畅谈矿山的现状,共同憧憬漳村矿的美好未来……正是这一次谈心,让他对未来的人生做了决定。
  
百米井下就是我的主战场
  “当前煤炭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智能化开采日臻完善,没有技术,只凭一腔热情和一股子蛮劲,绝不可能当好一个称职的煤矿工人。”对于决定扎根煤海的张国清而言,他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暗自下定决心,要把基本功练扎实、把技术学精、把工作干到位,将百米井下,综掘工作面当做了自己的主战场。
  “记得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第一次触摸掘进机时,内心泛起了一张莫名的恐慌,曾经手握的钢枪突然换成了掘进机操作杆,我才意识到当一名优秀的士兵虽然不容易,但想要当好一名煤矿工人也并非易事。”张国清对上岗第一天的情形记忆犹新。天生个性要强,内心永不向困难低头的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恶补专业知识,在上班时向队里的技术人员和老师傅请教,在现场摸索;下班回家后借来图纸和掘进专业书籍研究、揣摩操作要领。他利用别人休息时间,潜心钻研施工工艺、机械知识。在短短数月的时间里,他就成为了掘进专业的行家里手,成为了综掘二组的技术骨干。
  在成为技术骨干的同时,他还积极主动作为,紧紧围绕破解制约生产难题、深挖现有装备潜能入手、全面组织开展技术革新和小改小革。近年来,他先后牵头和参与改进了以超前支护工艺,创新设计和改进了架棚平台和电缆不落地装置、改进了风水管路装置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技术革新和小改小革项目,有效改善了现场的作业环境,提升了职工现场安全作业系数。
  
危难之间显身手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在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养和业务水平的张国清,无论是在班组长的岗位上,亦或是在队干岗位上,在危难之间第一个出现的身影总是张国清。
  深知安全是天字号工程,在日常安全生产中,张国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始终将安全作为自己的第一责任。在一次井下正常掘进过程中,掘进机割完煤后,他负责打顶锚杆,但是在开钻后他突然发现顶板不对劲,他三番五次地用长柄工具敲击顶板,而顶板却发出异常的“空空”的响声,根据经验他断定上下煤岩层之间已经脱离,他立即组织人员撤退到安全区域的同时,马上向矿调度进行了汇报。后经生产科与安监处等相关科室共同核实,最终确定了确实存在“顶空”现象。也正是由于张国清发现及时、措施到位,避免了一次重大事故的发生。
  面对困难从不轻言放弃不仅仅是张国清,甚至成为了综掘二组的共同信念。在井下2105运巷施工期间,由于该巷上山掘进,巷道断面大,正面煤墙和顶板极易垮落,加之掘进机故障频发,给安全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张国清的建议下,大家采取补打超前维护锚杆,在割煤时先从上部割煤的办法,有效预防了煤墙和顶板垮落。无独有偶,在一次张国清带班掘进施工中,顶板冒顶高达5米,他在组织人员由外向里小心翼翼地进行支护过程中,由于顶板过高,钻机无法正常打设加强锚杆。凭借着对现场安全环境的精准把握,他最终采取将钻机抬到机组上进行钻孔和锚杆打设,正是他凭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过硬的技能,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地完成了封顶工作。多年来,正是在张国清一次次的挺身而出和感召下,综掘二组更加团结、更具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为了漳村矿一线队组的标杆队组!
  献身煤海不言悔!面对将来无数个可能,张国清清醒地意识到,漳村矿的这十里煤海才是他的归宿,因为这里有他的青春,有他的梦想,更有他的未来!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