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潞安集团漳村矿通过组织推荐、支部选送、个人自荐等多种形式,从不同层面选树模范党员10名、劳动模范12名、优秀青年人才30名,优秀班组长35名,并有10余名通知入选三晋人才库,罗明坤、祝明芳等14名同志先后被推荐为全省、集团优秀青年人才。量产人才的背后,漳村矿是怎么做的呢?
“T”型人才是综合性人才的表述,也是当前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坚力量”。其中“-”表示有广博的知识面,“|”表示知识的深度。两者的结合,要求这类人才既要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广博的知识面。漳村矿作为一座有着60年开采史的老矿,面对地质条件愈加复杂、开采环境愈加恶化、企业管理愈加困难、企业包袱愈加沉重等众多不利因素,将人才建设作为抓手,通过强化复合型、担当型、知识型人才工作推进,着力刻画了一副量产“T”型人才的“漳村图谱”。
“发展的‘设计图’再宏伟,也需要一流的‘施工队长’去实施,创意的点子再多,没人去行动,那最多也是挂在墙上的花蕾,没有花香。”采访中,该矿负责人事的副矿长李峰打了比喻。
该矿人事科科长张爱斌说:“人才建设说起来简单,其实做起来还真是不简单,我们矿为了从一开始就避免人才建设看起来像‘海市蜃楼’,故而从全矿视角进行了系统设计,不仅有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也有注重基层建筑的‘末梢处理’”。
在顶层设计上,将人才管理“软肋”变“硬核”。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第一资源。漳村矿党政在这个问题上保持了高度一致,并共同发声——要广开“引才、育才、用才”之路,着力解决好“领军人才引得进、关键人才留得住、核心人才用得好、战略人才育的出”等难题,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有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队伍。
组织部副部长郭孝军介绍了几个代表性人物,他说:“1965年出生的郭建国,由于在急难险重中冲在前,既是难题攻关一线的‘猛将’,又是技术创新前沿的‘巧匠’,在员工推荐、队组举荐、组织考察下,被评为今年的模范共产党员;1977年出生的解军,坚持‘管理与制度并重,创新与实际并行’的理念,由他参与、主持的多项成果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被职工们称为机运一队的顶梁柱;1986年出生的陈寅虎,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仅今年上半年参与小改小革30多项,多数项目效果明显,据不完全统计,间接为矿上创造经济价值200多万元。”
郭孝军谈到的这三个代表人物,恰恰是该矿创新提出的“678”人才战略的真实写照。今年以来,漳村矿结合“学历、阅历、能力”,全面实施“678”人才战略,提炼用好60后的丰富阅历、宝贵经验;挖潜放大70后的管理优势、骨干作用;激活拓展80后超前思维、学习能力,切实抓好“传、帮、带”工作,逐步解决干部年龄结构不合理问题,形成“老、中、青”梯次化人才队伍结构。
如果说“678”人才战略是漳村矿梯次管理的体现,那么在做强做好人才工作“横切面”过程中,漳村矿更是在打造“综合型、复合型、专业型”人才方面有着独特的视角。张爱斌说:“在‘678’人才战略基础上,我们漳村突出抓好‘管理、技术、技能’三支队伍建设,通过加大高端领军人才引进培养,持续推进‘十、百、千’三级人才培养计划,实行工程技术人员末位淘汰制度,创新人才流动机制,促进干部跨行业、跨专业、多岗位历练,合理优化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等。”青年博士罗明坤就是漳村矿引进的高端人才之一,他先后开设课题研究10余项,取得科研成果2项,带动更多青年人才加入到了课题攻关、技术研究中。高级技能大师岳书庆,矿山自行培养的优秀技术人才,多年来,他执着于技术研究开发,多项成果被实际运用到矿山生产中,取得了效益和效率双赢的结果。
人才建设工作是一项持续的、永久的、系统的工程。对于如何“量产”人才,漳村矿党政领导不仅有“设计图”,也有“施工图”。在人才“蓄水池”建设上,漳村矿紧紧围绕干部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要求,战略性制定企业发展人才中长期规划。打破论资排辈的思维定势,创新选拔机制,规范干部推荐工作,建立单位党政领导署名推荐、专业系统“赛马”选拔、公开遴选等渠道,择优选拔年轻干部。科学制定后备干部推荐机制、推荐办法,分类建立后备干部队伍数据库,为优秀大学生量身定制成长计划,保持动态管理、实时更新、有进有出,让真正有能力、有干劲、有激情的年轻人脱颖而出。加大年轻党务干部培养力度,确保与同一层级安全经营管理人员同待遇、同考核、同奖惩,让党务工作人员有地位、有作为、有奔头。
在量产“T型”人才的道路上,漳村矿还在深化用人体制、薪酬改革、干部选拔任用上做文章、出点子,先后尝试出台了以实施“月度计件工资+季度考核激励工资”为核心的薪酬模式,实施了“正职组阁制”“项目负责人组阁制”等创新做法,旨在为推进漳村矿高质量高效益高品位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