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电影《我不是药神》,突然想到了成长这个话题。总听不少人说起,成年男人身体里住着个小孩,总是长不大。不是沉迷游戏,就是逃避责任,还时不时得个“懒癌”晚期。其实,男人只是成长得慢了些。
在《我不是药神》中,徐峥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扶不起的阿斗的形象陆勇,弄堂里租间小铺面,卖着所谓的“印度神油”。
老吕眼中的陆勇是个做跨国贸易、见过大世面的人。可一地鸡毛无时无刻不在提醒陆勇:老爹有病治不起、老婆看不到希望要离去、房东天天催房租,自己伪装的强悍在警察小舅子面前更是不堪一击。
老吕是个白血病人,孱弱而胆小,影片没有介绍他的职业,但通过他后期卖药的经历不难看出,老吕的雄性竞争力明显偏弱。他查出得了白血病的第一反应,是选择自杀以免拖累家人。抗议时,他躲在最后;求人时,他唯唯诺诺;散伙时,他尊严扫地。他的精神动力是儿子,但却无力陪儿子长大。老吕懦弱地恳求这个世界让他看着儿子长大,没想到陆勇解散团队却给了他致命一击。他像小白兔一样小心翼翼穿行在丛林法则横行的市井里,乞求陆勇庇护。而那时,陆勇在恐惧中迷失,老吕也没能再完成精神上的蜕变。
黄毛是个问题少年,诉求简单而直接,只要能够多活一天,所有规则通通靠边。他内心里已经将陆勇当成了追随的对象,亦或是精神上的父亲。只要做得对,打骂都无所打骂都无所谓。刀山火海他愿冲,表面是为了团队,其实是为了心中的家族。黄毛很多次想跟陆勇有亲昵的互动,但陆勇显然不懂他的这种诉求,整部剧中两人都没能有一次亲密的拥抱。也正是这种残缺,使得黄毛死后陆勇的歇斯底里更加直击人心,这哪里是团队成员间的友谊情深,分明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歇斯底里。
牧师相信爱的力量,正直而善良。他的出现使陆勇以最短时间完成了心理自治。只要做的事道义上正确,结果上有益,明知你讲的道理拧巴,依然愿意支持。牧师更像是陆勇的父亲。
思慧的出现是影片的点睛之笔。在交流和通信主要依赖QQ和座机的年月,每瓶三万八的药对于一个单亲妈妈来说是生命难以承受之重。她想要一个家,不一定是婚姻意义上的,也可以是一个团队、一段知己情、一份兄妹义。当陆勇甩出大把钞票让她的领班媚眼如丝跳艳舞时,她找到了失落已久的尊严。这也是她不敢拒绝陆勇最终带他回家的原因。她清楚一个醉酒男人的诉求,也偷偷希望过陆勇与别人不同。当她放弃抵抗主动迎合时,女儿惊醒了。是女儿呆滞的面容和墙上的照片惊醒了陆勇,使陆勇看清了思慧的不易。这是对陆勇的一次救赎,也在他的心里投下了责任的种子。
这颗种子在心底开始生根,如同竹笋般悄悄生长。直到跪舔甲方时被老吕爱人拦车下跪,在灯红酒绿间魂不守舍,再到看到病床上的老吕。冒尖的竹笋开始蹭蹭地疯长:重建团队、只身犯险、不再谋利、扩大范围、撒钱倒贴、送儿子出国、法庭上认罪……
比钱更重要的,是责任,比法更真实的,是良心。老奶奶握着曹警官的手,诉说着活的艰难,生的渴求。相信那一刻,在曹警官心中,无论那个药贩是谁,他都会原谅。哪怕,是自己最鄙夷的前姐夫。
男孩子的成长总是在不断告别中遇见新的自己。当灵魂努力在红尘烟水里泅渡,当合缝的掌纹将心事坐化成莲,当破土的竹笋冲破泥土的藩篱,飞速的成长是瞬间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