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8年03月13日> > 总第201809期 > C8 > 新闻内容
“臭”楼情结
新闻作者:同煤朔州煤电公司 刘雁瑞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13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常常想起刚来矿时住过的那个臭楼呢!
  那年秋末,来年即将高考的我被父亲领到矿上当了工人,当时正是大学生吃香的时候,上大学国家出资,毕业后国家包分配,就像古代科举那样,只要中举登科,一辈子就不愁吃穿,出人头地了。况且,自己学习名列前茅,不参加高考,来矿当工人,自己于心不甘啊!但是,最终胳膊拧不过大腿,我还是退学,随父亲来到了矿上。
  记得时令已是秋末冬初,雁北运输公司的黄河大客车把我和父亲拉到小峪矿桥头,我和父亲下了车沿着马路穿过小峪村,走了两里多地,来到了一个叫元坟湾的地方,在一幢父亲称为东楼的楼下放下东西,父亲边歇脚边抽烟说,今后我们就住这里。
  沿着坑坑洼洼的楼梯上楼,钻入鼻孔的是一阵阵难闻的味道,上到二层,我逐渐清楚了味道的来源,在二层的楼梯口摆放着一个硕大的一边去掉盖子的汽油桶,臭味就由哪里飘出,三楼亦然。问问父亲,得知那是放置生活污水的垃圾桶。
  难道这就是曾经听说的“臭”楼?
问早先来到这里的姐姐,终于印证了我的猜测。
  这楼建于1960年代,是矿上最早建成的楼房,早年是职工宿舍楼,后改为家属楼。由于年久失修,自来水不通,厕所不能用,左邻右舍的墙壁是木条条抹上白灰做成的,几乎不隔音,孩子们的哭闹、小两口的枕边戏弄和窃窃私语差不多都是现场直播,在这筒子楼里住着五六十户人家。
  即使是白天,楼道里也很昏暗,行走其间,说不准啥时便碰倒了住户的痰盂、泔水桶,踩上了孩子们的屎尿。据说,在我来之前不多日,一个女子刚刚在二楼正对楼梯的房间里上吊自尽,听说这女子是从村里来矿探亲的,却得知她的刚当上副科长的大学生丈夫另有新欢,争吵了几日,冷战了几日,她绝望了,随后趁人不注意在楼里自尽了,给这楼增添了几分凄凉和恐怖。因为我没有看到,仅仅是道听途说,所以也不怎么害怕,那时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龄,有时上下楼经过那里,透过窗玻璃望着哪个空荡荡的家,恍惚中觉得里面仿佛还住着一个美丽的女子呢!我想象着那女子大概和和尤三姐一样美丽刚烈,红颜一怒拔剑自刎。
  每天清晨,一年近花甲、脏兮兮的老人准时地从楼道口的污水桶里往楼下担脏水脏物,于是,浓重的屎尿味拌和着各种难闻的气味便弥漫在楼道里。
  我难以想象我父亲、在矿上小有名气,掌管着成百上千万资产的供销科长多年来就是在这“臭楼”里度过的。我对煤矿一丝的优越感自打走进这臭楼也消失了,我开始怀念故乡,怀念高中就读岁月。甚至悄悄给母亲写信,想退了这工人,回去读高中,考大学。
  父亲发现了我的厌恶情绪,他说:“你读过《陋室铭》吧!人家是唐代的大文学家,写出了那么好的文章,住的地方也不好呀!咱们这栋楼虽然旧些、脏些,但能遮风避雨,冬天还有暖气,已经不错了,许多矿工家属还在山上自建的棚户区住着呢,再说,我在这楼里住了十来年,也没啥呀!父亲的这番说教,使我对“臭楼”的厌恶有所改变,但真正使我认识“臭楼”是在以后的时日里。
  其时,我于工余积极自学准备考电大,数学上的一些难题需要找老师解答。父亲说:“去找王老师吧!他就住咱楼上。”按父亲教给的门牌号,我敲门进入王老师家,不大的屋子摆着三张钢丝床和一张旧书桌,桌上、床头堆满了书,显得很拥挤,王老师看上去清高,其实很和蔼,几道在我看来高深莫测的微分积分题,他轻松地给我解答开来。我慢慢知道了王老师的情况,他六十年代中期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是雁同地区的优秀教师,时任矿中学校长,家属“农转非”来矿也有一些时日了。按理说,作为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他应该住更好的房子,但苦于矿上家属楼建设跟不上,只好暂时住这楼了。我心中不禁一颤,王老师学问高深、桃李满园,不也住“臭”楼吗?我有啥理由嫌弃这“臭”楼呢!
  在矿上,广播站的喇叭里常播劳模张守田的先进事迹,说他在采煤一线,三十年干了六十年的活,他出井入井从来路不空行,拣拾的物资合计为矿山创造价值几十万,上百万元,他荣幸地出席了全国煤炭工业劳模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一日,在楼门口,我遇到了一个个头不高,敦敦实实的中年人,他未等我开口先说话了:“小刘,噢!咱们成邻居了!”,看我不解的样子,便自报家门:“我是张守田”。我惊讶地“啊”了一声,随后紧张地连忙说:“张大伯,您好!您也住这楼?”“哈哈!怎么,俺就不能住这楼?!”张老模笑着上楼了。我与父亲说起张劳模,父亲讲,矿上本来给张劳模分了新楼,但张劳模硬是不去住,他说:“当了劳模,在生活享受上更应该先人后己,让别的同志住新楼吧,我住旧楼就不错嘛!”为此,有人说他太老实,是个傻子。
  这颇似传奇的事真使我吃惊了,想不到这“臭”楼里还住着这么多矿山精英呢,他们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却安居“臭”楼,精神境界何其崇高。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臭”楼灵气着呢!从此,我慢慢地不嫌弃这“臭”楼,而且以住在臭楼而自豪。
  现在,虽然我搬离“臭楼”已多年,但仍时时想起“臭楼”里经历过的人和事,那人那事改变了我不良的思想,给我以奋斗的力量。
  呵!这难忘的“臭”楼!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